游客发表

煤油灯映铁肩影 妙手著成播火文:北京李大钊故居专题展对外开放

发帖时间:2024-03-28 18:09:34

原标题:煤油灯映铁肩影 妙手著成播火文:北京李大钊故居专题展对外开放

1日起,煤油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对外开放,灯映对外系统呈现北京党组织开创北方革命事业新局面的铁肩题展平生唯不忘相思重要历史。其中,影妙经过前期布展提升,手著北京李大钊故居于昨日正式对外开放,成播内设“故居复原陈列”和《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两部分,火文系统展现李大钊同志在中华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的北京真理火种、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钊故推动中国革命实践等方面的居专卓越贡献。6月1日起,开放市民可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煤油免费参观。灯映对外

北京李大钊故居坐落于西长安街南侧新文化街风貌保护区的铁肩题展文华胡同,与北侧的影妙民族文化宫相望,为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整座老院质朴而宁静。从院子推门而进,李大钊同志半身铜像矗立其间,庄严而凝重。平生唯不忘相思故居院内,两株海棠树绿意盎然。这座小小的四合院看似不起眼,却承载了非凡的意义:它见证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李大钊简朴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实写照。在北院,观众可以走进复原后的堂屋、卧室、书房等场景内,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百年前李大钊及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李大钊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的高尚精神品格。在南院的专题展室内,观众则可以通过浏览丰富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照片和视频,以及参与交互式观展,领略李大钊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贡献。

故居主打沉浸式体验

细致复原生活场景

李大钊于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于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牺牲时不满38周岁。在他短暂的人生历程中,有大约十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可以说,北京是李大钊的第二故乡。李大钊先后在北京租住过8处住所。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当时的石驸马后宅35号(现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居住将近四年,这里是李大钊在北京租住的第四处宅院,不仅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还是李大钊与家人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李大钊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李大钊及家人租住在北院,以“故居复原陈列”的形式进行了还原,再现了当年李大钊简朴而忙碌的生活。北房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卧室和堂屋,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则是长子李葆华的卧房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的卧室。

北京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刘洋告诉北青报记者,每个房间的陈设和布置,都是通过参考李大钊后人的回忆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复原陈列,无论是桌椅、床铺、木箱,还是脸盆、书、煤油灯,甚至是木窗上糊的白色窗纸,都尽可能从细节上还原历史。通过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观众走进其中,仿佛穿越百年时空回望风云岁月。

比如,走进北房的堂屋,迎面即可见一组中式的中堂陈设。墙上挂着一幅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是李大钊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条案上摆着一对掸瓶和一台小型座钟。在这个堂屋,他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众多革命同志和友人。一对茶盏摆放其间,仿佛能让人联想到李大钊刚刚会见完客人的模样。堂屋东侧的墙上,挂着一张刊发于《少年中国》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的消息,里面记录了李大钊一家搬入石驸马后宅35号的消息,这也成为李大钊在此居住最有力的证据。

交互式展陈设计

展现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

在南院内,则是《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所在。据刘洋介绍,“播火者”意为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火、播共产党创建之火、播中国革命实践之火,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别从“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开拓者”三个维度,分三部分重点展示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伟大贡献。

北青报记者发现,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当年的风云历史,展览充分使用了不同的多媒体手段,不仅有与李大钊相关的书籍、文字资料、照片,还有一段十分珍贵的视频。在该专题展览进门处,一段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影像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刘洋说,这段无声的黑白视频是高清修复过的,此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十分珍贵。此外,与李大钊相关的绘画创作也让展览的形式丰富了不少,比如,一幅题为《李大钊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型油画令人眼前一亮,画中,李大钊被人群簇拥着,他手执书卷,神情庄重,向人们传播着马克思主义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镇馆之宝”,也是馆藏一级文物——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这本书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黄的书页有些褶皱,这是李大钊系统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更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石。刘洋介绍,之所以是镇馆之宝,是因为当时教授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李大钊写就《史学要论》后,亲自去商务印书馆印刷,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因受众量小,存世量少,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交互技术手段的运用也让观展方式更加多样而直观。在展陈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历,一张电子屏内显示了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图书,有《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十余本,观众可以点击屏幕进行翻页浏览。

在另一块电子屏上,观众可以点击阅览李大钊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果,包括《平民主义》《国际的资本主义下的中国》《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标题以三维动画的形式,环形分布于李大钊三维雕像四周,点开即可阅读全文。

推出青少年专题讲解

沉浸式演出《播火者》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这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故居专门推出青少年专题讲解。针对青少年观众,讲解内容将会重点介绍李星华和父亲李大钊的生活故事,讲述小学生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增强小学生观展感受,专题展厅内将着重介绍《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文章创作背景和教育意义,增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时代感,拉近青少年观众与大钊先生的距离。

除此之外,昨日,沉浸式演出《播火者》也在李大钊故居内上演,该剧以故居院落为演出背景,选取李大钊1920年到1924年在此居住时的建党活动和家庭生活片段,从对青年学子的帮助到对膝下儿女的教育,再现了李大钊的精神风范和革命情怀。该剧由多位在校中小学生与西城区专业演员共同完成,用真情实感带领观众体会那段革命岁月。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蒋若静)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